AI时代教学和人才培养心得体会发言

VIP专免
2025-04-14
999+
30.08KB
4 页
88墨点
海报
侵权投诉
AI 时代教学和人才培养心得体会发言
当一名中学生对着数学题拍照上传,AI 即刻推送答案,并
给出详细的解题步骤;当大学生输入关键词,AI 自动生成论文
框架;当教师用人工智能批改作业,学生的知识薄弱点瞬间被
标记……谁也无法否认,以 DeepSeek 为代表的国产人工智能大
模型,正掀起一场教育领域的“智慧风暴”。
与此同时,硬币的另一面有必要被注意到:学生依赖用
AI“秒解”难题,是否会丧失独立思考能力?当教师习惯用智能
系统生成教案,教学创新是否会沦为技术附庸?随着“人机互
动”时间的增加,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的互动又该如何实现?
教育始终是“立人”的事业。在这股新技术浪潮汹涌袭来之际,
一个紧迫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AI 时代,需要怎样的人才培养?
答案正在中国教育的广袤土地上萌发生长。2024 年11 月,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
提出人工智能教育的主要任务和举措,明确 2030 年前在中小学
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为 AI 进入校园勾勒行动框架。在推进
优质本科扩容过程中,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得到诸多高校倾斜。
一些中西部地区学校也积极尝试 AI 辅助教学,以“云端课堂”
跨越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鸿沟。
掌握智能时代的主动权,要从理解技术的本质开始。当前
AI 通识课成为各大高校的热门课程。理想的AI 通识课,不是
简单地介绍如何使用AI、与AI 对话,更要打开学生的视野。
例如,有高校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是如何看世界的”“人工智
能如何战胜人类”等讨论,引导辨析 AI 应用的伦理。当教育不
仅回答“如何用 AI”,更回答“为何用 AI”时,就在技术思辨中
构建了新的价值坐标。
AI 课程也要充分结合实际需求,追求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
通。比如,有教师给机械专业的学生上 AI 通识课,会更注重优
化算法;给化学专业的学生授课,更多地讲到分子结构推导;
给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讲课,则会运用到调度管理等知识。通过
在跨学科的教学实践中融入AI,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拓展了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人机协同时代,最稀缺的人才是那些敢于挑战“标准答
案”的人。当获取知识变得轻而易举,教育要尽快从“分数导
向”转向“能力导向”,从搬运答案转向锻造思维。比如,有
教师鼓励学生比较和验证不同解题思路,选择最有创意或最有
效率的方法;有教师允许学生使用AI 生成文章,但要求找出其
中的逻辑漏洞;还有学校组织“人机对抗赛”,既帮助学生发
现AI 的长处与不足,也提升学生在人机协同环境下的决策能力。
这些实践印证了一个常识:在人机协同的背景下,教育更
应当强调培养学生多元思考的能力——在已知中寻找未知,在
“不可能”中探寻“可能”,用智能的钥匙解锁更广阔的星空。
正如《教育新语:人工智能时代教什么,怎么学》一书所阐述
的,教育的使命不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具备创造力和人
性化特质的个体,使他们在快速变化的未来中持续适应和成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
新、人才培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AI 与教育的融合,本质上是以技术为杠杆,撬动“人的全面发
展”这一目标。未来,“AI 人才”的范畴不仅涵盖直接参与AI
开发的算法工程师,更囊括善于激发AI 潜力、充分挖掘 AI 工
具潜能的应用复合型人才。无论是用 AI 修复古老壁画,还是借
助AI 揭秘遗传密码,都体现了消弭学科壁垒、促进全面发展的
理念。
教育的本质始终关乎人的成长。面对 AI 浪潮,我们亟待构
建这样的教育生态:它既能拥抱技术的高效,又坚守育人的初
心;既培养与机器对话的能力,更滋养对人文价值的信仰。当
计算能力与审美意识交融,教育才能成为激发思辨的催化剂。
标签: #体会发言
摘要:
展开>>
收起<<
AI时代教学和人才培养心得体会发言当一名中学生对着数学题拍照上传,AI即刻推送答案,并给出详细的解题步骤;当大学生输入关键词,AI自动生成论文框架;当教师用人工智能批改作业,学生的知识薄弱点瞬间被标记……谁也无法否认,以DeepSeek为代表的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正掀起一场教育领域的“智慧风暴”。与此同时,硬币的另一面有必要被注意到:学生依赖用AI“秒解”难题,是否会丧失独立思考能力?当教师习惯用智能系统生成教案,教学创新是否会沦为技术附庸?随着“人机互动”时间的增加,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的互动又该如何实现?教育始终是“立人”的事业。在这股新技术浪潮汹涌袭来之际,一个紧迫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