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后进生转化工作总结(14篇)

VIP专免
2025-04-24
999+
36.89KB
38 页
88墨点
海报
侵权投诉
2025 年后进生转化工作总结(14 篇)
2023 年后进生转化工作总结 篇 1
一个学期即将结束,在这一学期中对后进生的转化取得了较好的
效果,为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对后进生的转化进行行之有效的措
施,对本学期的后进生的转化作以下的工作总结。
一、深入学生,全面了解学生的心态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一提到学困生,无不
摇头叹息,说他们是“孺子不可教”,“朽木不可雕”。其实,金
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教师们换个角度,放弃门缝里看人的偏
见,就会欣喜地发现学困生并非不可救药,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学
生、全面了解学困生的心态,对学困生学习目的、态度、兴趣、爱
好、志向、心理变化和生理特点、家庭环境、生活环境以及行为品
德等方面作全面调查、深入研究,并采取分类教育的方式,随时比
较和修正教育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地克制约束不
良心态的滋生发展,用教师美好的灵悟、理智来塑造学生美好纯洁
的心灵,使学困生领悟到身边的同学、老师都对“我”的进步寄予
很大的希望,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使后进生转变思想,鼓足勇气,
直面现实,积极向上,鼓励他们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一步一步
地培养学困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使教师的情感理智融入他们的
心田,并能扎根、发芽、开花和结果。
二、和谐平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作为教师,自身的职业决定了育人的职责,教师时刻应以组织、
教育和管理学生为己任,因此,对学困生在活动中要多留意、多观
察、多关心、多鼓励,努力沟通师生情感,搭起相互信任的友爱桥
梁,建立起和谐平等、融洽纯真的师生关系。掌握学困生的心态、
心理障碍、思想负担、精神压力,以及教育启发的方式,耐心热情
地替他们排忧解难,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让他们觉得自
己的荣辱牵动着老师的心理,老师的得失同样成为他们脸上“阴晴
变化的招牌”,向他们无私地奉献出真挚的爱,从他们的一言一行
中善于发现闪光点,挖掘他们内在的潜力,鼓励他们培养乐观的生
活态度,帮助他们树立追求目标、激发学习的兴趣。在人格上与优
等生平等相待,发现他们身上的不良习惯和不良行为,要找准切合
点,正面启发诱导,耐心说服教育。
三、培养兴趣,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由学生学习责任性强弱和学习兴趣的浓淡来
决定。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有它的规律性,外
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内因通过外因而发
生变化。”学生这个内因只有通过教师这个外因才能发生变化。兴
趣是学习的挚友,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营养,提高学习效果,
形成兴趣,才能成为开发人的智力的动力。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
中细细调查、研究、比较,掌握了每个后进生的特点,切中火候,
对症下药。
四、加强辅导,铸就自信的天地
教师要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善解人意,除了献给他们一片爱
心外,还要替他们排扰解难。学困生之所以学习进步迟缓,原因固
然很多,但我觉得他们的心理障碍莫过于基础差,在别人面前抬不
起头而丧失学习信心,遇到难题自己难以解决而觉得孤立无援,陷
入无可奈何之中。我针对学困生这种心理,作具体分析,找出问题
的症结和原因,找准突破口。如举古今中外名人成长的范例。通过
这些例子的启发教育,让学困生从思想和心理上增强克服困难的勇
气和信心,减轻学困生精神上的压力。教育方式上本着多鼓励表
扬、少指责批判的原则,引导学困生向优等生学习,使后进生由被
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五、创设情境,教给正确的学习方法
对学困生除了加强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外,教师教
学中还应借助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
氛中掌握知识,根据学科特点和作业练习要求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
学习方法。例如:阅读法、思考法、比较归纳法、识记法、回忆重
现法、分析法、观察实践法等。实践证明,学困生与优等生不是一
成不变的。给学困生多一点关心,多一点温暖,教给他们正确的学
习方法,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都可能使学困生从思想品行
到学习技能上与优等生相媲美。
六、耐心克制,创设进取的转化环境
教师的耐心和克制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能够自觉调节与控制自己的
情绪与行为,善于约束自己的言行、克制自己消极情绪的一种意志
标签: #工作总结
摘要:
展开>>
收起<<
2025年后进生转化工作总结(14篇)2023年后进生转化工作总结篇1一个学期即将结束,在这一学期中对后进生的转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对后进生的转化进行行之有效的措施,对本学期的后进生的转化作以下的工作总结。一、深入学生,全面了解学生的心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一提到学困生,无不摇头叹息,说他们是“孺子不可教”,“朽木不可雕”。其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教师们换个角度,放弃门缝里看人的偏见,就会欣喜地发现学困生并非不可救药,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学生、全面了解学困生的心态,对学困生学习目的、态度、兴趣、爱好、志向、心理变化和生理特点、家庭环境、生活环境以及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