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工作情况报告的意见和建议

VIP专免
2025-04-28
999+
31.85KB
4 页
88墨点
海报
侵权投诉
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
工作情况报告的意见和建议
近十年来,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各地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
中央决策部署,推动“双一流”建设和改革任务取得显著成效。
应充分认识“双一流”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统筹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培育发展一批顶尖大学
和优势学科,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提供
有力保障。
一、把握目标方向
“双一流”建设既要对接世界一流水平,更要扎根中国大地 ,
具备中国特色。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
方向,突出大学立德树人的核心职能与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社
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衡量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和建设
成效,应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合理借鉴国际有益经
验,自主科学制定立足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的“双一流”
建设标准。 “双一流”建设标准既应保持相对稳定,也应与时
俱进。
二、完善建设布局
“双一流”建设布局调整应统筹把握。建议:(1)适度扩
大数量和范围,注重对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
献度和支撑力。(2)严格准入标准,建立退出机制,不简单搞
教育资源平衡。(3)深化高校分类评价改革,完善以质量、特
色、贡献为导向的监测评价体系,推动高校围绕特色提升办学
质量,在不同赛道、不同领域争创一流。对中西部地区高校实
施更具针对性的支持政策,鼓励发展优势学科,加强地区间交
流合作,推进各地高校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应充分发挥建设
高校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地方高校提升办学质量,实现高等教
育水平的整体跃升。
三、优化人才培养
应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深入实施强基
计划和拔尖计划,完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科学选拔和贯
通培养一体化机制。一些出席人员提出,应建立科技发展、国
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建议:(1)超常布局紧
缺性学科专业,尽快形成学科优势。(2)控制饱和性学科规模
数量,适时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3)在院系
设置、教学安排等方面大胆改革,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应深入
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打破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脱节、
高校与科研机构及企业之间的壁垒。应加强不同阶段教育的一
体设计,明确博士、硕士、本科的目标定位、招生规模和教育
内容。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应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关键
支撑。有的出席人员提出,应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加
强教师权益保护。应建立符合研究规律和特点的科学评价机制,
完善长周期评价,营造宽容失败、鼓励探索的良好氛围,让教
师专心育人、潜心治学。应健全海外引才机制,拓宽渠道,简
化程序,提供事业平台,强化服务保障,精准引进“高精尖
缺”人才。完善青年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打造衔接有
序、结构合理的人才团队,鼓励支持青年人才在重大科技任务、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挑大梁、当主角,在前沿领域探索中当先
锋、做闯将。
五、服务国家战略
应发挥高校的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关键
作用,推进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应完善基础研究支持机
制,鼓励开展前瞻性问题研究,提升前沿探索和原始创新能力。
摘要:
展开>>
收起<<
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工作情况报告的意见和建议 近十年来,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各地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双一流”建设和改革任务取得显著成效。应充分认识“双一流”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培育发展一批顶尖大学和优势学科,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提供有力保障。一、把握目标方向 “双一流”建设既要对接世界一流水平,更要扎根中国大地,具备中国特色。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突出大学立德树人的核心职能与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