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党课

VIP专免
2025-04-29
999+
13.62KB
10 页
88墨点
海报
侵权投诉
红色基因党课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永葆政治本色的精神密码,也是我
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鲜明底色。红色基因生成于马克思主义
的理论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革命实践,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着思想引领、
价值传承、精神激励等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
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
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深刻认
识和把握红色基因,对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一、红色基因的生成逻辑
红色基因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为历史根基,以中国长期革命建设实践为现实基础,涉及理论、
历史与现实的多个维度。
(一)马克思主义是红色基因生成的理论前提马克思主义
是红色基因诞生的理论根基。红色基因中包含的理想信念、革
命精神、为民情怀等,都深深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之
中,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一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斗争性为红色基因的生成提供
理论指引。马克思主义是领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
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斗争性。马克
思认为,革命是无产阶级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革命和通过社会实践实现社会变革的
理论,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选择和价值追求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一场影响巨大、史无前
例的深远社会变革,虽然在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但
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中展现出了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英勇的斗争
精神,这锻炼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意志品质,增强了他们的斗争
本领,为红色基因的生成提供了理论和精神支撑。
二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和人民性为红色基因的生成提供
理论滋养。马克思主义领导的无产阶级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
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
义政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推进中国式现代
化的进程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红色基因,饱含着对人民利益
的深切关怀和不懈追求。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红色基因生成的历史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以民
为本、自强不息和家国情怀等价值观念,积淀在中华民族的基
因和血脉之中,为红色基因的生成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养分和文
化土壤。
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以民为本的思想。民本思
想肇始于夏商周时期,《五子之歌》中提出:“民惟邦本,本
固邦宁。”春秋战国时期,先秦诸子百家都曾强调人的重要性,
孔子提出“仁爱”理念,孟子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
轻”。封建社会中开明的统治者往往也重视民众的力量,唐太
宗李世民把君民关系比喻为君舟民水,明清时期,乾隆提倡
“以民为本”,仁慈对待平民百姓,体察百姓疾苦。中国共产
党继承发展了这些文化精华,为传承红色基因、厚植为民情怀
提供了历史渊源。
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自强不息的思想。自强不
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
自强不息”,《论语》中“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经典表述都鼓
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屈不挠、勇往直前。愚公移山、
精卫填海等典故也生动地体现了古人面对挫折时愈难愈进、愈
险愈进的坚定决心。自强不息的思想,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在
历史的洪流中奋勇拼搏,不断进取。这种自强不息的红色基因
被中国共产党继承并发扬,体现为共产党人不畏艰难、不怕牺
牲、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注
入了强大动力。
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家国情怀的思想。家国情
怀,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为深厚的情感之一。它将个人的命运
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强调个人对国家的责任与担当。从
《诗经》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到《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
青”,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都展
现了古代仁人志士深沉的家国情怀。中国共产党人用实际行动
践行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在推进中国式
摘要:
展开>>
收起<<
红色基因党课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永葆政治本色的精神密码,也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鲜明底色。红色基因生成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着思想引领、价值传承、精神激励等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深刻认识和把握红色基因,对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一、红色基因的生成逻辑红色基因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历史根基,以中国长期革命建设实践为现实基础,涉及理论、历史与现...